.
眼下,浙江秋收工作接近尾声,各地一批农产品纷纷打破亩产纪录。“农业之最”频频涌现的背后,都有哪些支撑?
在平湖得稻家庭农场,高粱颗粒饱满、色泽红润。经过“浙江农业之最”委员会相关专家测产验收,眼前这片红高粱百亩方平均亩产达514.94公斤,攻关田最高纪录每亩540.51公斤,双双打破全省纪录,也带动种植户每亩收益提升20%以上。
“毛估大概像我们今天这一方田,大概总产量1000斤左右,1700块钱一亩,1000亩就是170万元。”平湖得稻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良杰告诉记者。
今年,得道家庭农场在当地农技推广基金会支持下,用不到三分之二的价格引进了精量播种机,每亩种子用量减少30%以上的同时,还保证了成活率,再加上运用一体化播种技术,都为丰产打下了基础。
而刷新浙江籽粒花生亩产最高纪录的“浙彩黑5号”由省农业科学院和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育成,科技人员通过扫描分析花生的蛋白、水分、油脂等,大大缩短育种时间。
“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,可以依托于先进的技术,在选育高品质花生品种的时候,进行定向检测,缩短育种的周期。”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小利说。
据了解,随着浙江持续推进农业“双强”行动,目前,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升至67.97%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1%。在科技助力下,今年,浙江已有淡水鲈鱼、山药、粟米、土豆等一批农产品打破亩产历史记录。
“从实施‘双强’行动以来,针对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,我们一些新品种的选育,我们一些新技术新模式,一些新机具的研发,进一步推升了我们一个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。”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薛惠明表示。
记者从近日首次召开的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,接下来,浙江将继续深化农业“双强”行动,通过构建一批产业化、战略性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体系,壮大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,推动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加快转化。